傅抱石
1965年9月29日,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62岁。
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防止近现代珍贵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审核标准体系,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傅抱石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
人物简介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喻(今新余市)北岗乡樟塘村,原名长生,名中洲,字庆远,学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傅抱石于1922年入读于江西省第一师范本科;
1936年3月,创作作品《青松图》《山居对饮图》;
1944年1月,创作作品《苏武牧羊》《东坡赤壁》《江上渔隐》《策杖行吟》《幽对鸣泉》;
1945年2月,创作作品《大涤草堂图》《晋贤图》《无量寿佛》《虎溪三笑》《擘阮图》《日日凭栏洗耳听》;
1947年3月,作品参加全国首届美术节美术展览;
1951年6月,当选为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常委;
1953年9月,作品《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在“全国第一届国画展”展出;
1954年5月,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理事,9月,当选为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
1955年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1960年3月,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4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和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8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64年10月,作品《虎踞龙盘今胜昔》在“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览会”展出,另当选西泠印社副社长,12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5年9月29日,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62岁。
人物生平
1904年10月5日,傅抱石出生于江西南昌赐福巷,祖籍江西新喻。
1910年,在南昌新喻会馆私塾附读;1911年,仍读私塾,并开始摸索自己刻印。
1912年,得《康熙字典》一部,学刻印更勤,已能刻白文篆书。
1913年,读小学半年;1914年,辍学,做小生意,帮助家庭维持生计。
1915年,在当地驻军做勤务兵,后去瓷器店当学徒,坚持自学篆刻,并开始习画。
1916年,离开瓷器店,读书自学,习画刻印;1917年,入读于南昌江西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插班进初小四年级,并改学名傅瑞麟。
1918年—1921年,就读于高小,毕业后直升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书课余卖画鬻印,自号“抱石斋主人”。
1922年,升入江西省第一师范本科,进英文班一年级,后转入艺术科一年级,开始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史论研究工作。
1925年,读江西省第一师范艺术科三年级,完成著作《国画源流述概》,作《策杖携琴》《竹下骑驴》《秋林水阁》《松崖对饮》山水画四条屏。
1926年7月,从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教;9月,完成著作《摹印学》,并用作第一师范艺术科讲义;11月,应召任职于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宣传部,任宣传干事。
1927年8月,被聘为师范学校初中部教员,教授国画、篆刻及理论,自拓自编《篆刻作品集》四册。
1928年7月,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学兼课。
1929年7月,辞去南昌模范小学教职;9月,任教于江西省立第一中学初中部,并先后兼任南昌私立鸿声、洪都、心远、女师等校图画教师,完成著作《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1930年,升任省立一中高中部艺术科主课教师,讲授国画、手工课程;5月,辞去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宣传部工作,脱离中国国民党。
1932年2月,创作山水作品《水木清华之居》;9月,公费赴日本留学;10月,创作作品《渊明沽酒图》;12月,完成著作《日本工艺美术之几点报告》。
1933年5月,创作作品《春声》;6月,在日本返回中国;7月,回到南昌,《傅抱石所造印稿》辑成;8月,再次由上海乘轮到日本;10月,创作作品《仿黄鹤山樵秋壑鸣泉图》,另创作作品《二老对弈山水图》《家在匡庐五老峰》。
1934年2月,在日本东京创作作品《梧桐鸟鸣图》《篱鸡图》《笼鸡图》《莲池图》;5月,入读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科,师从金原省吾攻研画论和东方美术史,兼习雕塑绘画并研究工艺美术;6月,翻译金原省吾著作《唐代之绘画》《宋代之绘画》,合为一册《唐宋之绘画》;10月,重修《摹印学》,改称《刻印概论》;12月,创作作品《雨过》《双鹅图》。
1935年3月,在日本《美之国》杂志发表“苦瓜和尚年表”;5月,在《文化建设》杂志发表论文“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在《日本评论》杂志发表“日本工艺美术之几点报告”,在日本东京银座松坂屋举办“傅抱石书画篆刻个展”;9月,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并讲授“中国美术史”及“国画概论”。在《文化建设》杂志发表译文“中国国民性与艺术思潮—金原省吾氏之东洋美术论”;10月,在《东方杂志》发表“论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12月,在日本《南画鉴赏》杂志发表“古画的真伪与鉴识”。
1936年,在江西南昌举办书画个展;3月,创作作品《青松图》《山居对饮图》;4月,在《文艺月刊》发表译文“日本法隆寺”;5月,受聘为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美术组专门委员,著作《石涛年谱稿》撰成;7月,“石涛年谱稿”发表于《文艺月刊》,“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发表于《文化建设》杂志;8月,译作《郎世宁传考略》连载于《国闻周报》;11月,“石涛丛考”发表于《文艺月刊》,并编译《基本工艺图案法》;12月,在中央大学《教育丛刊》发表“印章源流”。
1937年2月,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兼职讲师,“汉魏六朝之墓砖”译文发表于《文艺月刊》;4月,当选为中华艺术会理事;6月,“石涛再考”发表于《文艺月刊》,译文“中国文人画概论”发表于《文化建设》;7月,“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民国以来国画之史的考察”发表;8月,随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移居安徽宣城;10月,完成“石涛画论之研究”“石涛生卒考”“六朝初期之绘画”等论文。
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秘书;6月,当为为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战协会常务理事。
1939年6月,完成《中国美术史•古代篇》上古至六朝部分;9月,受聘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科兼职讲师,讲授“中国美术史”,另受聘为中央政治学校教务处编辑,筹备中华全国美术会;12月,请辞政治部第三厅职位。
1940年3月,创作作品《〈画云台山记〉图卷》,“刻印源流”发表于重庆版《时事新报》;4月,“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从中国美术的精神上来看抗战必胜”发表于重庆版《时事新报》;5月,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9月,完成专著《中国篆刻史述略》;10月,“关于印人黄牧父”发表于重庆版《时事新报》。
1941年1月,“读周栎园《印人传》”发表于重庆版《时事新报》;4月,创作作品《访石图》《〈画云台山记〉图卷》;5月,著作《石涛上人年谱》著成;8月,晋升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专任副教授;10月,创作作品《观云图》《仿梅瞿山笔意山水》;11月,创作作品《寿鼎图》,并被教育部审定为正教授。
1942年1月,“评《明清画家印鉴》”在重庆版《时事新报》发表;2月,“读雪翁花鸟画”发表于重庆版《时事新报》;3月,创作作品《大涤草堂图》《张鹤野诗意图》《四百峰中箬笠翁》《陶渊明像》;6月,创作作品《五柳先生》《石涛上人像》《屈原》《醉僧图》;7月,受聘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秘书,创作作品《洗手图》《观海图》《对牛弹琴图》《洗马图》;9月,“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发表于重庆版《时事新报》;10月,在重庆举办“傅抱石教授国画展览会”(即“壬午重庆个展”),受聘为教育部第三次全国美展筹备委员会委员,“傅抱石画展”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举行。
1943年,受聘为国力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主任;1月,“中国山水画论”发表于《文史杂志》;3月,出席全国美术会年会,当选为理事,创作作品《杜甫诗意》《仿石涛山水》《竹林七贤》;5月,创作作品《泉亭对饮图》《夏山图》《柳荫纳凉图》《醉僧图》;7月,创作作品《屈原》《萧然放艇学渔人》《石公种松图》《恽南田访程穆倩图》;8月,创作作品《观海图》《满身苍翠惊高风》《赤壁舟游》《石涛上人诗意图》;9月,创作作品《文天祥像》《携琴探幽》《群老观瀑》《洗手图》《洗马图》《人人送酒不须沽》;10月,创作作品《巴山夜雨》《袁安卧雪》《石涛诗意》,并先后在重庆、成都举办个展;12月,创作作品《苏武牧羊图》《湘夫人》。
1944年1月,创作作品《苏武牧羊》《东坡赤壁》《江上渔隐》《策杖行吟》《幽对鸣泉》;3月,“傅抱石画展”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行,“中国绘画在大时代”在重庆版《时事新报》发表;4月,出席中华全国美术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后辞去国立艺专兼职教职;6月,“郭沫若书法傅抱石国画联展”在昆明举行;7月,创作作品《琵琶行》《洗桐图》《万竿烟雨》《擘阮图》《长干行》;8月,晋升为中央大学专执教授,创作作品《天女散花图》《白衣观音像》;10月,完成作品《丽人行》。
1945年2月,创作作品《大涤草堂图》《晋贤图》《无量寿佛》《虎溪三笑》《擘阮图》《日日凭栏洗耳听》;3月,创作作品《清阁著书图》《野老长江图》;6月,创作作品《潇潇暮雨》《暴风雨图》;7月,在成都举办个展;11月,在重庆江苏同乡会举办“傅抱石画展”。
1946年1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监事,创作作品《风雨归舟》《水阁围棋》《擘阮图》《人物山水图册》;2月,创作作品《竹林七贤》《万谷泉声》《九老图》;4月,创作作品《山鬼》《隆中对》;8月,创作作品《归去来图》《醉僧图》《前赤壁赋图》《今古输赢一笑间》;10月,全家返回南京,仍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12月,在南京举办“徐悲鸿、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百、秦宣夫联合画展”。
1947年3月,作品《万竿烟雨》参加全国首届美术节美术展览;4月,“明清之际的中国画”发表于《京沪周刊》;8月,在南京文化会堂作“中国绘画之精神”讲演;10月,在上海中国艺苑举办“傅抱石画展”。
1948年2月,创作作品《唐人诗意图册》《暴雨泛舟》《水阁围棋》。
1949年2月,在南昌青年会馆举办“傅抱石画展”;3月,创作作《山雨图》《仿石涛山水》《渔归图》;9月,“中国古代绘画概论”一文发表于原苏联《国际文学》杂志;10月,由南昌返回南京,执教于国立南京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
1950年2月,以朱砂重彩完成作品《海陆空战士图》,作品《沁园春·雪词意》《七律·长征诗意》《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参加南京市第一届美术展览会;3月,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6月,获聘为南京市建造烈士陵设计委员会委员;9月,创作作品《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图》;11月,获聘为太平天国百年纪念展览会筹备委员会指导委员。
1951年1月,参加“南京市第三届美术展览会”;5月,在南京大学作“伟大的中国艺术传统”专题报告;6月,当选为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常委和南京大学工会师范学院委员会第二届主席;9月,创作作品《抢渡大渡河》。
1952年2月,任南京大学思想改造学习委员会师范学院分会学习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7月,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8月,任华东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京分会南京师范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11月,创作作品《九老图》。
1953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并开始教授中国画;6月,当选为江苏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7月,“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重要性”在《光明日报》发表;9月,作品《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在“全国第一届国画展”展出,另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10月,受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古典美术研究委员会委员;12月,创作作品《歌乐山图》《金刚坡下全家院子》《金刚坡下之雾》。
1954年2月,创作作品《东方红》《春雨江南》《湘夫人》;4月,出席华东美术家第一次筹委会会议,作专题报告“谈中国绘画优秀传统”;5月,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理事;9月,当选为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10月,创作作品《屈原九歌图》《四季山水—春夏秋冬》。
1955年3月,作品《九歌图—湘君》《九歌图—山鬼》在“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出;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5月,赴北京参加全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议;11月,创作作品《郭沫若阳朔诗意图》。
1956年1月,增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特别邀请委员;5月,创作作品《鸡鸣寺》《中山陵》《玄武湖》《雨花台》;8月,出席“世界文化名人雪舟等杨逝世450周年纪念会”;9月,出席省江苏省文联会议,协商成立“江苏省近两年来美术作品评奖委员会”;10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南京分会筹委会主任委员,另出席江苏省文化局全省国画家代表座谈会;11月,出席江苏省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常务委员;12月,创作作品《暮韵》《苦瓜炼丹台诗意》《龚半千与费密游诗意》《兰亭图》。
1957年1月,作品《兰亭图》《暮韵》在“江苏省一九五七年国画展览会”展出;2月,任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副主任;3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4月,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南京分会筹委会会议;5月,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两国访问。
1958年2月,任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副主任;6月,主持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处画师座谈会,并在波兰举办的“中国国画展”;7月,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创作完成《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图》;9月—10月,组织主持集体创作《为钢铁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公社食堂》《工人不要计件工资》;11月,创作作品《送瘟神》《大柏地》《长征》《井冈山》《咏长沙》《北戴河》;12月,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筹委会座谈会,作品《蝶恋花》《雨花台颂》在“江苏省国画展览会”展出。
1959年1月,在北京主持江苏国画座谈会多次,与首都美术界展开交流,“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从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会谈起”刊发于《美术》杂志;4月,参加在缅甸仰光班局的“中国画展”;5月,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创作《雨花台》;6月,创作完成《韶山》组画20余幅,并出版画集《韶山》,另参加在巴基斯坦卡拉奇举办的“中国画展”;9月,与关山月合作完成北京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绘画史的新页—谈谈十年来国画事业的发展”在缅甸《新仰光报》发表;10月,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群英大会”,“北京作画记”发表于《南京日报》,“画室有感”发表于《北京文艺》;12月;出席政协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常务委员。
1960年1月,作品《春到钟山》《水乡吟》《新松恨不高千尺》在江苏省“在总路线光辉照耀下美术展览会”展出;3月,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4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和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6月,作品《毛主席故居》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7月,创作完成《虎踞龙盘今胜昔》大画3幅;8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9月—12月,率江苏国画写生工作团一行13人离开南京,开始旅行访问写生活动。先后到达六省十几个城市,行程约二万三千余里。
1961年2月,“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在《人民日报》发表;3月,“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发表于《人民日报》;5月,作品《待细把江山图画》《西陵峡》《黄河清》《红岩村》《山城雄姿》《枣园春色》《陕北风光》在“山河新貌—江苏国画家写生作品展览”展出;6月,创作作品《煤都壮观》《林海雪原》《天池林海》《镜泊飞泉》;11月,“东北写生杂忆”在《新华日报》发表,“傅抱石东北写生画展”在南京开幕。
1962年1月,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举办的江苏、陕西两地画家座谈会,另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办的“郑板桥绘画研究”座谈会,作“郑板桥试论”学术报告;2月,“郑板桥试论”在《人民日报》发表;3月,出席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5月,作品《天池飞瀑》《布拉格风景》《抢渡大渡河》《雨花台颂》《蝶恋花》在“江苏省美术展览”展出,作品《黄河清》《待细把江山图画》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6月,创作扇面作品《苦瓜诗意》《清泉出山图》《秋江放艇》另出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第三次会议,并作大会发言;8月,作品《天池飞瀑》在“南京市1962年美术展览会”展出;10月,创作作品《虎跑深秋》《新安江发电站》《龙井初春》,另出版《浙江写生画集》。
1963年3月,为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创作《华山图》;4月—5月,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召开的常务理事(扩大)会议;10月,创作作品《李太白像》《印人齐白石像》《黄洋界》《茨坪》,出席西泠印社举行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并当选为副社长;11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1964年9月,出席江苏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0月,作品《虎踞龙盘今胜昔》在“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览会”展出。
1965年1月《虎踞龙盘今胜昔》在北京参加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并创作作品《延安长卷》;2月,创作作品《郭沬若〈游九龙渊诗意〉》;5月,创作作品《茅山雄姿》大幅;7月,创作作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水乡吟》《长征第一山》《蜀江图》;9月29日,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62岁。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傅抱石出生于江西南昌建德观一带的棚户区,他的父亲傅得贵(字聚和)是一名修伞匠,母亲是傅徐氏。由于当时棚户区流行传染性肺病,所以傅抱石出生时,父母给他取名“长生”,希望他能有活命的运气。傅得贵的修伞技能是从傅抱石的爷爷那里传承下来的,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傅长生以后也会继承父亲的衣钵。但是在拥挤嘈杂的市井小巷里,在身边充斥着的各种手艺人里,傅长生却唯独将目光投向了邻家的刻字摊 [38] 。傅抱石另有一姐姐名为傅招弟。
婚姻家庭
1930年3月,傅抱石与罗时慧结婚,两人育有二子四女,分别是傅益钧(傅小石)、傅益钜(傅二石)、傅益珊、傅益璇、傅益瑶和傅益玉。
轶事典故
傅抱石爱酒是艺术界众人皆知的事情,他有一枚刻着“往往醉后”的印章,是他一生的最爱。据说,只有当他画出自己极为得意的作品时,他才会在画面的一角重重地印上它。据关山月回忆,在创作《江山如此多娇》时,时间紧迫,压力很大,而傅抱石却常常悄悄离开绘画现场,不一会儿又悄悄地回来。这一直让他大惑不解,后来才知道,当年傅抱石时常离开,是偷偷去喝几口酒,然后再回来忘我地投入创作。
主要作品
创作时间 | 作品名称 | 作品类型 | 作品规格 |
1943年 | 《苏武牧羊图》 | 设色纸本 | 62cm×84.8cm |
1943年 | 《夏山图》 | 设色纸本 | 111cm×62.5cm |
1943年 | 《雪景人物》 | 不详 | 88.2cm×38cm |
1943年 | 《洗桐图》 | 设色纸本 | 87cm×60cm |
1944年 | 《天女散花图》 | 设色纸本 | 110cm×31.3cm |
1944年 | 《风雨归舟图》 | 设色纸本 | 60.8cm×52.8cm |
1944年 | 《松阴观泉图》 | 设色纸本 | 135.8cm×34cm |
1945年 | 《竹林七贤图》 | 设色纸本 | l37.3cm×40.6cm |
1945年 | 《蜀山图》 | 设色纸本 | 57.2cm×44.8cm |
1945年 | 《蕉荫烹茶图》 | 设色纸本 | 32cm×37.2cm |
1945年 | 《暴风雨图》 | 设色纸本 | 109.4cm×61.4cm |
1945年 | 《松林策杖图》 | 不详 | 97.5cm×45.5cm |
1945年 | 《山水清音图》 | 设色纸本 | 98cm×45.3cm |
1945年 | 《东山携姬图》 | 设色纸本 | 104.8cm×57.5cm |
1946年 | 《溪上清话》 | 不详 | 164cm×56.3cm |
1946年 | 《风雨归庄图》 | 设色纸本 | 31.7cm×37.5cm |
1946年 | 《雪景山水人物图》 | 设色纸本 | 133.5cm×25cm |
1947年 | 《桃花仕女图》 | 设色纸本 | 55cm×63cm |
1948年 | 《蕉荫品古图》 | 设色纸本 | 151.6cm×41cm |
1949年 | 《渔归图》 | 设色纸本 | 66.5cm×34.4cm |
1956年 | 《春风杨柳万千条》 | 不详 | 67cm×46cm |
1956年 | 《暮韵》 | 53.8cm×61.6cm | |
1959年 | 《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 | 900cm×650cm | |
1963年 | 《西陵峡》 | 68.2cm×92.7cm | |
1964年 | 《芙蓉国里尽朝晖》 | 48.5cm×68.7cm | |
不详 | 《观瀑图》 | 纸本设色 | 110cm×31.5cm |
《山水图》 | 纸本设色 | 31.2cm×55.5cm | |
《山阴图》 | 设色纸本 | 75cm×65cm | |
《山居图》 | 设色纸本 | 28.8cm×40.3cm | |
《湘夫人图》 | 设色纸本 | 35.4cm×41.2cm | |
《夕阳欲下图》 | 纸本浅绛 | 47cm×58.5cm | |
《秋风红雨图》 | 设色纸本 | 98.4cm×49.3cm | |
《渔父图》 | 设色纸本 | 62cm×110cm |
时间 | 著作名称 | 出版社 |
1931年9月 |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 上海南京书店 |
1935年2月 | 《唐宋之绘画》(译作) | 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35年5月 | 《王摩诘》(译作) | 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35年8月 | 《中国绘画理论》 | 商务印书馆 |
1936年2月 | 《基本图案学》 | 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37年3月 | 《中国美术年表》 | 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39年3月 | 《基本工艺图案法》 | 商务印书馆 |
1939年5月 | 《明末民族艺人传》 | 商务印书馆 |
1940年7月 | 《文天祥年述》 | 重庆青年书店 |
1940年9月 | 《木刻的技法》 | 商务印书馆 |
1940年9月 | 《张居正年谱》 | 重庆青年书局 |
1948年1月 | 《石涛上人年谱》 | 京沪出版社 |
1954年12月 | 《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 | 上海四联出版社 |
1956年8月 | 《雪舟》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57年7月 | 《写山要法》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57年12月 | 《山水人物技法》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58年7月 | 《中国的绘画》(上卷) | 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 |
1958年12月 | 《傅抱石画集》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60年3月 | 《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64年4月 | 《傅抱石东北写生画集》 | 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 |
创作特点
艺术风格
傅抱石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在日本期间研究日本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进行艺术变革,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他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大,但又能蜕变运用,自成一格。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他的人物画的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沿袭画谱的画法。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
山水画作
傅抱石笔下雄浑淋漓的山色雨景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巴山蜀水的奇丽恢宏,又将画家当时苦闷阴晦的心情付诸笔底,形成之后的题材程式。傅抱石所创造的散锋用笔、图写山水的“抱石皴”初步形成,粗放中蕴含精微的异常风格令世人眼目一新。
自1950年始,傅抱石陆续绘制出以毛泽东诗句为主题的诗意图,此时他笔下的图画已然一洗旧时的阴霾沉重而显现晴朗浑厚之气。为表现新气象与自己的心情,画面多了鲜丽的青绿、朱红等色。“笔墨当随时代”,于此可见一斑。《江山如此多娇》及其多幅小稿,《龙盘虎踞今胜昔》《芙蓉国里尽朝晖》等作品的频频问世均表明傅抱石对色彩的运用又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尝试新的表现手段为傅抱石的艺术开辟了新的空间,而真正令他出名的依然是更上一层楼的“抱石皴”。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反复的锤炼,“抱石皴”一脱往日的狂放急躁而继之以潇洒率真的气质。笔墨看似疏简散淡,信笔为之,实乃精气内敛,健利飘逸。大处以气势见长,小处以细致取胜。全图所及无分巨细,浑然一体,使人不免叹为观止。异域风光与长白山、华山、镜泊湖、韶山、井冈山等名胜无一不被傅抱石付诸笔端。
人物画作
傅抱石认为中国画的“线”以人物的衣纹上种类最多,他图写人物一方面是为了练习拓宽“线”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山水创作的需要。两者相互比较,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实践着画家贯穿始终的人物画史研究与人物画创作的重要思想—线条是中国一切造型艺术的根本。加之身为美术史家,人物画史于他可谓烂熟于胸,能够将魏晋以降及至两宋人物画进行条分缕析,精心梳理,他所绘制的人物蕴涵着浓浓的古意。
傅抱石的人物画前后没有明显的区别。他笔下人物的造型大同小异,有的几乎完全相同。在欣赏傅抱石创作的高士、仕女等人物时,最能打动人的便为纸上飞动的线条。在创作时,他没有沉湎于几种传统的技法定式,亦步亦趋,而是在传统的工整笔法中加入了写意的元素,表现出疏简迅捷的轻松笔触,与圆劲流畅的长线条相配合,形成力求传达人物的动态与神韵高度统一的画法特点,别开生面。傅抱石在一生的创作经历中,醉心于斯,执着于斯,成功于斯。
以题材论,傅抱石的人物画不外两类,一为“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一为“营制历史上若干美的故实”(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将历史上的典故、事迹再现于尺幅之间,傅抱石绘写的上古人物的袍服冠帽无一不有所依据,显示出画家谙熟相关历史资料、求真务实的创作态度。将诗文的意象入画,重现历史细节,实质是渲泄画家自己郁积心中的种种复杂情绪,或喜悦,或平和,或忿恨,或惆怅。傅抱石一生曾多次为屈原造像,其缘由是对屈原忧国忧民、心系故国之精神的尊崇和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子的激赏。在抗战时期,他绘制汉代使臣苏武手拄旌节的样子,正体现了画家自身抗击日寇的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心。他对魏晋时期风流名士寄情山水、浪迹江湖的生活方式是心仪已久的,情操高洁、归隐乡里的陶渊明遂成为与他心神相接的古人,他笔下总是出现《渊明沽酒》的题材便不难解释了。
获奖记录
1942年10月,《观鹅》获得教育部第三届美术展览会三等奖;
1959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人物评价
“傅抱石是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大师。”(新浪收藏评)
“傅抱石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的重要人物,在绘画、书法、篆刻等诸多领域成就突出,对‘新金陵画派’具有开创之功,其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等作品,引领时代画风,影响深远。他不仅在书画领域成就卓著,而且著述广博,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学者,深厚的学养成为其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中国新闻网评)
“傅抱石是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书法家和美术教育家,新金陵画派的领袖和代表性画家,他的绘画艺术是我国二十世纪艺术成就的重要象征和标志。”(南京博物院评)
“先生(傅抱)集学者、诗人、画家、爱国者于一身。好学不倦,博学多才;他学识渊博,是一位卓越的美术理论家、大学者;他为人刚毅耿直、爱憎分明、待人宽厚,是一位正义感强、深爱祖国的艺术家;先生淡泊自甘,不贪富贵、不阿权要;正是他的高尚品德、一身正气,才有艺术上如此辉煌的成就。”(东南大学评)
“傅抱石的人物画显示了有如音乐的特性—旋律与节奏之美超越了概念的清晰与描绘的拘泥,正是那些含糊的、不可名状的笔墨形式随着心灵律动的起伏飞跃而出现,才更深入、生动的表现了对象的丰富、复杂与微妙。”(画家、艺术理论家何怀硕评)
后世纪念
纪念公园
为了缅怀傅抱石,江西新余人民在新余市建设路西端的龙虎山修建了占地面积29.13公顷的抱石公园,用以对这位新余籍的画家的最好纪念。
纪念展馆
傅抱石纪念馆坐落在新余抱石公园内,纪念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融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于一体,富有园林建筑特色和本地风土人情。傅抱石纪念馆被列入全国、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去寻觅一段浓墨重彩的往昔,去瞻仰一代巨匠的风采。
竖立雕像
2007年9月30日,新余市举行抱石公园正式开园暨傅抱石雕像揭幕仪式。雕像高5米,位于新改造的抱石公园阶梯的顶端。
作品保护
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防止近现代珍贵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审核标准体系,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傅抱石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